醫生文章

及早改善吞嚥困難重拾舌尖上的快樂

報章來源: 晴報Skypost 俗語說「食得是福」,能夠品嚐美食就是種福氣,這對一般人而言是平常事,但對吞嚥困難的患者來說,美食當前也可能無福消受。醫生提醒,若出現吞嚥困難問題,應盡早求醫,配合言語治療師的幫助及治療,有機會可改善情況,重拾進食的樂趣,也確保能透過飲食攝取充足營養,維持健康。 吞嚥困難可致突然消瘦 老人科專科醫生莊麗表示,長者一旦突然消瘦,不一定是患有重病,有可能是出現吞嚥困難。曾有一名患晚期認知障礙症的長者,身型持續消瘦,家人擔心他有嚴重疾病,但經醫生診斷後,發現他原來有早期的吞嚥困難問題。經治療約兩至三個月後,其身體已有明顯改善,體重、身體水份、營養及精神方面都大有提升,到現在仍健康地生活。 莊醫生說,吞嚥困難是指患者在吞嚥過程中遇到困難,不能安全及有效地將食物及流質從口...
繼續閱讀

認知障礙症 治療新方向

WhatsApp-Image-2022-04-09-at-11.22.14-PM
 文章來源: iMoney #認知障礙症#阿茲海默症#老人痴呆症#顱內脈衝刺激療法#TPS

糖尿病「傷腦」 高血糖破壞腦血管 低血糖「餓壞」腦細胞 或長遠影響長者思維記憶

文章來源: TOPick 自新冠肺炎爆發,年長及患有慢性疾病人士都被視為高危群組,其中,糖尿病人感染病毒後出現嚴重病情或死亡風險較一般人高2至3倍!香港65歲至74歲的長者中,約每四人便有一人患上糖尿病,他們可說是高危中的高危。穩定血糖是病人抗疫首要,但對於病情較複雜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而言,駕馭忽高忽低的血糖水平並不容易。今天找來老人科專科醫生莊麗,跟大家分享對抗老年糖尿病的策略! 老年糖尿病情複雜 血糖不穩難察覺 目前,香港的糖尿病患者超過70萬,年紀愈大,患病的機會就愈高。而老年糖尿病病人通常同時患有多種疾病,加上身體機能衰退,病情往往較青壯年糖尿病人複雜。年長病人其中一個令人擔憂的地方,是他們較難察覺身體發出的血糖警號,莊醫生指出:「一些糖尿藥物可能會引致低血糖問題,但長期糖尿病有機會損...
繼續閱讀

無記性非必然 高血壓增認知障礙症風險

無記性非必然 高血壓增認知障礙症風險 無記性非必然 高血壓增認知障礙症風險
健康人說健康事特約專輯 

心衰竭 疫情怕覆診如何是好?

報章來源:  TOPick 新聞 疫情之下,長期病患者尤其擔心外出受感染,連覆診取藥也會憂慮,有同時患心臟衰竭、腎衰竭及肺氣腫的伯伯即使發現病情嚴重轉差,也拒絕入院。老人科專科莊麗醫生當然明白患者的擔憂,她期望患者透過自行監察及管理病情,讓醫生得以門診或遙距診症跟進病情,好好計劃患者的長期治療方案,以避免需要入院的情況。 莊醫生以心臟衰竭患者為例,心衰竭可由冠心病、高血壓、心瓣問題、嚴重貧血、腎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少、肥胖等誘發,因此患者必需好好控制病因,如控制三高穩定病情、戒酒、減肥,再著手處理心衰竭引發的病徵,如氣促、水腫、疲勞等。一般來說,患者也需要長期服藥才能妥善管理病情。 因此,疫情之下,即使不少病人憂慮到診所或醫院覆診,也不能不領取藥物,否則將影響病情控制,該怎麼辦呢...
繼續閱讀

本港首推「儲腦本」計劃 有效改善長者認知能力及身心健康

報章來源: 東周網 營養干預、運動、社交及健腦訓練多管齊下 本港長者患上認知障礙症的數字日增。老人科專科醫生莊麗醫生及陳飛醫生得到了滴水基金會的鼎力支持,創立了腦健康中心,並致力推動香港首個「儲腦本」計劃。 莊麗醫生解釋:「我們在疫情前與尊賢會合作,為當地長者開展了《儲腦本計劃》。選擇坪洲是因為它是一個『認知友善社區』,透過公眾教育,我們希望鼓勵坪洲居民關注腦健康,以正面有效方法應對認知功能減退問題。」 長者認知能力 身心健康顯著改善 陳飛醫生續解釋,《儲腦本計劃》於2020年一月至八月在坪洲展開,共有21名長者參與,平均年齡達85歲。在參與期中,長者需要接受專科醫生及職業治療師的指導 ,以評估改善認知能力及身心健康方面的效果: •營養干預 ─ 長者每天服用具國際研究證實可減慢認知能力和記憶...
繼續閱讀

Vitamin deficiency In the era of COVID-19

WhatsApp-Image-2021-04-16-at-9.49.07-AM
​文章來源: 香港醫學會-持續醫學進修專訊

疫情下長留家中及維他命D缺乏症 適當補充營養減跌倒及骨折風險

報章來源: 晴報 新冠肺炎疫情令我們需要保持社交距離及在家工作,到戶外接觸陽光的機會相對疫情之前大幅減少,「不見天日」的生活因此衍生出一個健康警號—維他命D不足,特別是老人家及室內工作人士,他們或因怕受感染或工作需要而終日留在家中,意味著難以充份吸收維他命D,長遠就有可能導致肌肉流失及增加跌倒與骨折風險。有老人科專科醫生建議長者,可攝取足夠維他命D減低因營養不良而併發的健康風險。 老人科專科莊麗醫生指出,普遍老人家伴隨不同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壓及糖尿病,患有乳癌、大腸癌及前列癌等癌症的風險也會較高。隨著年紀增長,老人家也會出現各種身體機能下降問題,較常見的包括肌肉流失及骨質疏鬆等問題,故此日常生活中必須攝取足夠營養,而維他命D就是其中一種重要的微量營養素,有助維持整體健康。 維他命D助維持骨骼...
繼續閱讀

全球每年280萬人死於「肥胖」 GLP-1類似物減肥針 降食慾 助減肥

報章文章

長者記憶差 又關膽固醇事?

​報章來源: am730 大家都知道壞膽固醇過高,會堵塞心臟冠狀動脈引致冠心病,但原來同時會影響記憶力,而且衰退來得比較突然。原因是堵塞情況出現於腦部血管,影響負責記憶和認知的部分,亦即血管性認知障礙症。 認知障礙症有不同類型,阿茲海默症最為常見,其次是血管性認知障礙。老人科專科醫生莊麗指,「涉及血管因素的病例不少,不容忽視,尤其高危族如年紀大、三高、缺乏運動、肥胖、吸煙、有心臟病或心律不正的人士。」 莊麗指患者須嚴控三高,以免病情惡化或出現其他病症 影響腦部多個位置 致認知問題 莊麗又指,血管性認知障礙再主要細分成腦部小血管疾病和中風後認知障礙兩大類,「前者由於動脈粥樣硬化令腦部血管出現栓塞,影響到較深入的地方,如腦室旁區域、內側額葉皮層、丘腦、內側顳葉,形成血管性認知障礙,出現記憶力問題...
繼續閱讀

【提防血管性認知障礙症】壯年注意!及早關注心血管健康可減患認知障礙風險

文章來源: 醫理說 已有大型國際研究證實,從四方面著手能大大減低認知障礙風險,改善心血管疾病就是其中之一。要知道養分通過血管輸送,若然腦血管出現問題,甚至患者重複出現缺血性中風,腦細胞得不到足夠營養就容易受損、死亡,導致血管性認知障礙症。這就是為何高血壓、膽固醇和糖尿病患者患認知障礙的風險比一般人高的原因。這些慢性疾病在長者間相當常見,患者如何在控制得宜同時減低認知障礙風險? 血糖水平與認知障礙有什麽關係? 現時全港有約七十萬人患糖尿病,即每十人中一人,而65歲以上更是每五人中有一人,可說是長者中的多發的慢性疾病。有報告顯示,糖尿病患者患認知障礙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兩倍,箇中原因為何? 老人科專科莊麗醫生 指糖尿病對腦部帶來的遺害不容小覷,高血糖除了會減低腦部血管彈性,令腦血流量減低,加速腦細胞...
繼續閱讀

【預防認知障礙症】醫生遇最年輕患者僅49歲 研究證從四方面著手可有效預防

文章來源: 醫理說 在香港,每十名70歲或以上人士就有一名患有認知障礙症,85歲以上更是每三人中有一人。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問題越趨嚴重,相信受認知障礙困擾的患者及照顧者只會有增無減。不少人以為認知障礙是年邁的正常退化現象,難以避免,但國外已有大型研究證實,只要提早從多方面著手,就能明顯減低患認知障礙的風險。 老人科專科陳飛醫生 及 老人科專科莊麗醫生 均指提早預防認知障礙症已是國際大趨勢, 不少國家打算全國推行有關方案,希望港人也能提高有關認知。 研究證認知障礙可有效預防 以往醫生在處理認知障礙時偏重於發現病徵後的治療,但效果並不理想。莊醫生解釋,認知障礙患者的腦部變化其實早在出現病徵的20年前已出現,所以應把時間再提早至預防層面。引文提及的芬蘭研究FINGER Study,就找到有效預防認知...
繼續閱讀

關顧老友記需要 新冠疫情4大注意重點

資料來源: 輝瑞會   近日新冠疫情有放緩跡象,但我們仍然未能鬆懈,必須繼續做好防疫措施,才能避免死灰復燃。特別是長者的抵抗力較低,如果同時有多種疾病,便更易有感染風險或其他弊病。因此在非常時期,我們必須格外注意老人在飲食、運動、情緒及社交支援的需要。 一、攝取足夠營養增抵抗力 首先我們要讓長者保持均衡飲食,吸收足夠的營養素;較為人熟知是維他命C及蛋白質,可增強身體抵抗力。至於維他命D同樣重要,除了幫助激活免疫細胞之外,維他命D可調節細胞ACE2接收器的表現,而ACE2可保護肺細胞免受新冠病毒傷害。有研究指出,在維他命D攝取水平較高地區,新冠感染個案及死亡率亦較低。另外,硒具抗氧化功能,有研究發現如果攝取硒不足,便會增加感染機會。至於同樣有抗氧化功能的鋅,亦能強化免疫系統。 維 他...
繼續閱讀

糖尿惹神經病變恐截肢 - 衝擊波助傷口癒合 減截肢風險

20200309-021130
  糖尿病之所以令人聞風喪膽,並不在於疾病本身,而是其對身體多個部分都有壞影響,當中,糖尿病神經病變更經常被人忽視,以至患者較易出現糖尿腳,增加足部潰爛感染的風險。老人科專科莊麗醫生直言,血糖持續偏高會破壞神經線,容易引發神經病變,令足部感覺麻木,以至弄傷腳部而不自知,加上高血糖亦同時破壞血管,導致皮膚受捐時難以癒痊,易做成潰爛感染,過往,就有不少患者因為疏忽處理傷口,令肌肉壞死至截肢,幸而近年新引入的衝擊波不但能加速傷口癒合,還有助改善患處的血液循環,減輕病情。 病變症狀 因受影響神經線而異 莊麗醫生指出,人的神經組織其實遍布全身,令身體可以有知覺和能力,不過糖尿病患者由於長期血糖過高,會破壞血管和神經,做成糖尿病神經病變,干擾其傳送訊號的能力,影響病人的感覺及活動能力,以致特別...
繼續閱讀

長者需要注射胰島素?

文章來源: 新醫藥透視 口服藥還是注射胰島素? 眾所周知治療糖尿病用藥主要分為口服降糖藥及注射型的胰島素兩種,惟一般長者較難接受注射胰島素,並認為要等到糖尿病情十分嚴重時才使用。老人科專科醫生莊麗指出,其實長者除了在糖尿病情較為嚴重時使用注射胰島素外,在確診糖尿病初期,也可考慮透過短期的胰島素療程來妥善控制血糖指數,若果配合飲食及運動控制得宜,便有機會延遲用藥時間或轉回口服降糖藥。莊醫生提醒長者,在使用胰島素方面也要留心,特別是避免低血糖症狀,「超長效型基礎胰島素」在穩定血糖表現方面,較舊有的基礎胰島素優勝。 長者若被驗出有嚴重的糖尿病,即空腹血糖高達13.9度、餐後血糖高達16.7度,糖化血紅素(HbA1c)亦有10%或以上,而且同時出現個別病徵包括體重下降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繼續閱讀

「智慧型動力式下肢外骨骼機器人 助中風患者踏上康復之路」

報章來源: 晴報 據資料顯示,香港每年約有三千人死於中風,是香港第四大致命殺手。老人科專科莊麗醫生指出,隨着人口老化,心房顫動愈見普遍,此症更成為本港中風個案的主要成因之一:「當患者心臟跳動失常,導致血液滯留,有機會形成血塊,血塊一旦流向腦部造成阻塞,便會導致腦細胞缺氧死亡,造成視力模糊、失去平衡力、肌肉不能正常活動等後果。」 莊麗醫生直言,心房顫動患者一旦中風,病情一般都比較嚴重,活動能力受到較大影響,除需服用薄血藥物預防二次中風外,康復治療亦有助中風患者回復身體機能及活動能力。「傳統的康復訓練,以及特定訓練如CIMT束縛治療、鏡子療法及想像療法,都要依賴物理治療師或醫護人員的人手進行,限制較多,造成很多患者無法完成有效的康復訓練。幸而,有賴復康科技的進步,康復機械人為中風病人帶來新希望,...
繼續閱讀

【生死學堂:在家離世】

文章來源: 大人站 YouTube 「家人一杯水,勝過醫生一支針!」范寧醫生說。 潮多香港人希望最後一程,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家裡;政府提出的「有關預設醫療指示和病人在居處離世的立法建議公眾諮詢文件」,亦明言:「政府的政策是提倡病人在居處離世,不論是在家中,還是任何其選擇的居處——包括安老院,以令長者病人可於熟悉的環境中保持尊嚴 和私隱,渡過人生最後時刻。」 生死學堂這次請來三位積極在社區推動紓緩治療的醫生:香港老年學會會長梁萬福醫生、老人科莊麗醫生、殯儀社企毋忘愛主席范寧醫生,他們近年不斷親身到院舍或住宅照顧臨終病人,范寧醫生和莊麗醫生並且協力安排最後一程及殯葬事宜。 ​ 10月16日周三晚上9點 莊麗醫生將會在在大人站,與記者陳曉蕾講述最近三位在家離世的病人,包括認知障礙症病人、百歲長者、癌...
繼續閱讀

靜脈曲張難察覺 及早治療免惡化

​文章來源: 晴報SKYPOST 「腿部皮膚長期痕癢仲潰爛流膿,以為患上『嚴重濕疹』或者『糖尿腳』,點估到係靜脈曲張?」老人科專科莊麗醫生直言,靜脈曲張初期可能只出現微絲血管擴張的情況,病徵並不明顯,過往曾有過胖的病人未能及時察覺病徵,到小腿或腳跟位置出現潰爛情況時,還誤以為糖尿腳需要切腳才急急求診,最終確診靜脈曲張後,雖然不用切腳,但仍需動手術才能治療靜脈曲張問題及病徵。 長時間站立者屬高危族 莊麗醫生不諱言,在香港,靜脈曲張個案其實非常普遍,可惜初期病徵較難察覺,到皮膚出現潰瘍及滲水流膿時,還誤以為是糖尿病或濕疹。莊麗醫生指出,曾有病人以為腳眼皮膚出現痕癢、紅腫和硬化,是濕疹作怪,當濕疹去醫,結果愈醫愈差,幸好最終透過一個關於靜脈曲張的講座而了解病情,求醫後確診靜脈曲張,對診下藥後才獲得...
繼續閱讀

容易疲倦易跌倒 銀髮族當心患上肌少症

資料來源: 東周網 很多長者常常感到疲倦乏力,上落樓梯感到困難,甚至難以坐低站起等等,這些都是肌少症的先兆。肌少症也是引致長者跌倒骨折的原因之一,患有此症的長者跌倒風險比其他人高出三倍。一項研究指出*,超過六十五歲以上在社區居住的長者,肌少症的患病率為百分之九,在四年的跟進期內,每年的平均發病率是百分之三點一,而此症的發病率隨着年齡增長而增加。可幸是,肌少症是可以依靠改善營養攝取和增加日常生活運動量而預防,讓肌肉減少流失。 吳女士(化名)是一名六十歲生活無憂的家庭主婦,平時缺乏運動,近來常常覺得疲倦乏力,於是到醫務所就診,檢查過後,發現患上肌少症,後來根據營養師與醫生的建議,從飲食和運動方面調整,半年後身體得到改善。老人科專科醫生莊麗醫生指出,吳女士的個案在香港是很常見,很多長者日常運動量不...
繼續閱讀

【了解認知障礙 ・ 下】治療認知障礙:勿錯過早期黃金階段

資料來源: 醫理說   十年前的社會氣氛多少有點抗拒認知障礙症,覺得人老了就是會衰退,不用特別理會。可幸是隨著社會進步,近十年香港人對認知障礙的認識普遍較深,現在至少知道這是種病,需要處理。即便如此,不少患者求診時已經到達中後期,錯過了早期治療的黃金階段。 要知道長者若然被動的長留家中,衰退速度可以很快,可能一年內就會從初期到達中期。 本文上半部分 已講解了及早診斷的重要性,即使一旦確診,亦無須太過憂心,皆因目前醫學上有不少方法可以暫緩認知障礙症的惡化,越早治療效果越佳。此部分將介紹認知障礙症的各種治療方法,如發現家中長者有認知障礙的話,應盡快求醫以免延誤治療。 • • • 藥物治療配合非藥物治療 成效最佳 目前有不少藥物與非藥物方法可以暫緩認知障礙症,研究證實雙管齊下最有成效。傳...
繼續閱讀